华盛顿英语培训中心:
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最优秀的3.7%要留学美国名校?
同2016年相比,2017年,放弃在中国读大学本科和放弃中国大学的保研并决定留学美国名校的中国学生又增加了大约10%。无疑,赴美国留学对那些成绩优异且家境富裕的学生更有吸引力!
众所周知,名校之路是艰苦的,别的同学准备考研、准备工作,而准备出国的学生却没有定心丸可以吃。既然前路渺茫,为何还要放弃稳妥的道路,选择出国读名校呢?
我们很难明确而苛刻的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毕业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上来看,名校所带给人的自律、进取、积极、勇敢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几代人!
美国名校带给学生光环效应。名校的声望通过多年的累积,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光环效应,不管学生是不是有它代表的品质(比如哈佛、耶鲁所代表的贵族气质与理性,MIT及斯坦福代表的前卫与创新),局外人都会把这个品质联系到学生的身上。
美国名校给学生带来一系列强大的校友人脉。关系不仅在中国有,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要,校友资源就是名校毕业生所能获取的另外一笔重要财富。人们对于和自己相似点较多的人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同学这个身份无形中可以将两个人的距离迅速拉近。
美国名校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在师资。而大师存在的意义,不是用来顶礼膜拜,而是请他们传道授业给学生。在好的学校,对专业领域最了解的专家是学生的老师,因此,学生也更容易培养出一种“无畏”的心态。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优秀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身边的人决定的。而进入美国名校则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优秀人群之间,从而极大地提升自己。
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从没减少过,名校学生因为被贴上了知识和人才的标签,所以更容易被大众尊重和认可。
世界顶级教授资源。很多美国顶级大学的教授,他们在社会上有很好的人脉和关系,不管是跟企业或者在政府。所以,学生跟教授建立好的关系(尤其是私人关系),其实就获得了一个非常大的潜在人脉资源。
美国名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教学生怎么获取知识和各种技能。美国名校主要解决学生怎么学、怎么做的问题。名校的学习氛围和主要传授知识的一般学校是不同的,名校生在学习时散发出的光芒都是不一样的。普通学生论文的创作过程大概是四处查找范文、东拼西凑,再加上看似是自己观点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往往不痛不痒,没有味道,何谈学术价值?而美国名校生为了一篇论文要啃掉十几本书、要实地调研,为了一个观点要论证多次,在写的过程严谨至极,经常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上较真,连参考资料的版本和作者都要好好地推敲。在这个过程中,自制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这些能力是别人抢不走也夺不掉的。经过这样的自我磨练之后,得到的是无限的技能的成长。日积月累,能力和气质也就与众不同了。
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美国名校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这里有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在哈佛,学生除了可以在本校选课,还可以还可以去搭地铁到MIT(麻省理工)去选课。除了MIT,学生甚至还可以去周边的其他大学,如Tufts University和Brown University选课。这种不同大学共享资源的模式,无疑,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巨大的帮助。
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通常不仅仅是收入的不同,更是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的差异。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名企喜欢要美国名校的学生。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个人素质。进入社会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名气和基础学历教育的差异渐渐就不明显了,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经历以及社会化程度的较量。有的人,生活越过越好;有的人,越过越找不着北,甚至日子越来越惨。而造成这一切的差异,最主要的来自人的精神内核和个人素质。简单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一个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人,还是爱抱怨懒散怠惰的人,往往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生活场景。
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半来自于进入社会后对自身的要求和改变,一半来自于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与生活习惯。前者改变的几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很多大学时一般但进入社会后却相当优秀的精英都来自于此——他们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与历练,重塑了一个进入社会后的自己。而另一部分人,他们出自名校的氛围,一直以来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层次和圈子当中,同学、同事都是这样的人。学生会发现,在领导人或名企当中,他们都手拉手一样成批存在着。但无论这些人多有钱,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努力、勤奋。这种勤奋不仅仅体现在自己身上,还体现在自己的伴侣及孩子身上。
美国人的名校情结不强烈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每年都有学生拒绝哈佛等顶级大学的招手,选择就读其他学校。一位同学,就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选择了一所名不经转的市立大学。当时,这位同学的决定令好些美国老师大跌眼镜,中国人可能更无法理解。他的理由很简单:市立大学不仅给了全奖,而且给了生活费,可以免费读完大学。
美国人拥有强烈的名校情结吗?基本上没错!美国人对名校的态度,取决于自己所处的阶层。美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美国的中上产阶层(upper middle class)家庭这个人群,不论是黑人、白人还是亚洲人,普遍都有强烈的名校情结,而且,越上层,情绪越强烈。
虽然中国家庭和美国家庭都具有强烈的名校情结,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中国人的名校情结是全民性质的:村里的争取县城最好的高中,县城的争取省城里最重点高中,省城的挤爆上海或北京。数千年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中国人对“教育改变命运”的迷信。
美国人的名校情结通常属于少部分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并非普通美国人考虑的问题,而是曼哈顿等精英家庭的游戏规则。
事实上,美国人并非没有名校情结,相反,他们对名校的痴迷程度相比较于中国家庭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家庭追求名校,出于望子成龙,但同时也满足了家长潜意识里的虚荣心。然而,名校对于美国的精英阶层而言,其意义不在于学历,而在于更好地享受“精英俱乐部”终生会员的所有资源和待遇,从而巩固家族的社会地位。
很多人曾一直误以为美国人不重视名校,那是因为大家都生活在楼下,而人家则是生活在楼上,彼此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
众所周知,名校之路是艰苦的,别的同学准备考研、准备工作,而准备出国的学生却没有定心丸可以吃。既然前路渺茫,为何还要放弃稳妥的道路,选择出国读名校呢?
我们很难明确而苛刻的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毕业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上来看,名校所带给人的自律、进取、积极、勇敢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几代人!
美国名校带给学生光环效应。名校的声望通过多年的累积,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光环效应,不管学生是不是有它代表的品质(比如哈佛、耶鲁所代表的贵族气质与理性,MIT及斯坦福代表的前卫与创新),局外人都会把这个品质联系到学生的身上。
美国名校给学生带来一系列强大的校友人脉。关系不仅在中国有,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要,校友资源就是名校毕业生所能获取的另外一笔重要财富。人们对于和自己相似点较多的人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同学这个身份无形中可以将两个人的距离迅速拉近。
美国名校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在师资。而大师存在的意义,不是用来顶礼膜拜,而是请他们传道授业给学生。在好的学校,对专业领域最了解的专家是学生的老师,因此,学生也更容易培养出一种“无畏”的心态。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优秀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身边的人决定的。而进入美国名校则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优秀人群之间,从而极大地提升自己。
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从没减少过,名校学生因为被贴上了知识和人才的标签,所以更容易被大众尊重和认可。
世界顶级教授资源。很多美国顶级大学的教授,他们在社会上有很好的人脉和关系,不管是跟企业或者在政府。所以,学生跟教授建立好的关系(尤其是私人关系),其实就获得了一个非常大的潜在人脉资源。
美国名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教学生怎么获取知识和各种技能。美国名校主要解决学生怎么学、怎么做的问题。名校的学习氛围和主要传授知识的一般学校是不同的,名校生在学习时散发出的光芒都是不一样的。普通学生论文的创作过程大概是四处查找范文、东拼西凑,再加上看似是自己观点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往往不痛不痒,没有味道,何谈学术价值?而美国名校生为了一篇论文要啃掉十几本书、要实地调研,为了一个观点要论证多次,在写的过程严谨至极,经常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上较真,连参考资料的版本和作者都要好好地推敲。在这个过程中,自制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这些能力是别人抢不走也夺不掉的。经过这样的自我磨练之后,得到的是无限的技能的成长。日积月累,能力和气质也就与众不同了。
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美国名校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这里有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在哈佛,学生除了可以在本校选课,还可以还可以去搭地铁到MIT(麻省理工)去选课。除了MIT,学生甚至还可以去周边的其他大学,如Tufts University和Brown University选课。这种不同大学共享资源的模式,无疑,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巨大的帮助。
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通常不仅仅是收入的不同,更是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的差异。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名企喜欢要美国名校的学生。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个人素质。进入社会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名气和基础学历教育的差异渐渐就不明显了,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经历以及社会化程度的较量。有的人,生活越过越好;有的人,越过越找不着北,甚至日子越来越惨。而造成这一切的差异,最主要的来自人的精神内核和个人素质。简单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一个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人,还是爱抱怨懒散怠惰的人,往往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生活场景。
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半来自于进入社会后对自身的要求和改变,一半来自于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与生活习惯。前者改变的几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很多大学时一般但进入社会后却相当优秀的精英都来自于此——他们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与历练,重塑了一个进入社会后的自己。而另一部分人,他们出自名校的氛围,一直以来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层次和圈子当中,同学、同事都是这样的人。学生会发现,在领导人或名企当中,他们都手拉手一样成批存在着。但无论这些人多有钱,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努力、勤奋。这种勤奋不仅仅体现在自己身上,还体现在自己的伴侣及孩子身上。
美国人的名校情结不强烈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每年都有学生拒绝哈佛等顶级大学的招手,选择就读其他学校。一位同学,就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选择了一所名不经转的市立大学。当时,这位同学的决定令好些美国老师大跌眼镜,中国人可能更无法理解。他的理由很简单:市立大学不仅给了全奖,而且给了生活费,可以免费读完大学。
美国人拥有强烈的名校情结吗?基本上没错!美国人对名校的态度,取决于自己所处的阶层。美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美国的中上产阶层(upper middle class)家庭这个人群,不论是黑人、白人还是亚洲人,普遍都有强烈的名校情结,而且,越上层,情绪越强烈。
虽然中国家庭和美国家庭都具有强烈的名校情结,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中国人的名校情结是全民性质的:村里的争取县城最好的高中,县城的争取省城里最重点高中,省城的挤爆上海或北京。数千年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中国人对“教育改变命运”的迷信。
美国人的名校情结通常属于少部分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并非普通美国人考虑的问题,而是曼哈顿等精英家庭的游戏规则。
事实上,美国人并非没有名校情结,相反,他们对名校的痴迷程度相比较于中国家庭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家庭追求名校,出于望子成龙,但同时也满足了家长潜意识里的虚荣心。然而,名校对于美国的精英阶层而言,其意义不在于学历,而在于更好地享受“精英俱乐部”终生会员的所有资源和待遇,从而巩固家族的社会地位。
很多人曾一直误以为美国人不重视名校,那是因为大家都生活在楼下,而人家则是生活在楼上,彼此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